一、群眾體育活動精彩紛呈
一是堅持把賽事活動辦在群眾身邊,以全民健身日、毛澤東同志題詞紀念日等主題活動為契機,舉辦室外滑冰馬拉松賽等助力亞冬會系列活動21場,直接參與人數達5萬人次。參加省級群眾性賽事有新突破,在省武術套路比賽和省老年人體育健身大會中各獲得金牌1枚,榮獲十六個獎項。二是深入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和計劃》,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進社區、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及“萬村女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等活動,擴大了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受益群眾達5000人。三是對上爭取資金496.5萬元,布局建設了體育公園、社區健身中心和多功能場地,投建校園冰場、社會公益性冰場30余處,開展春秋兩季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和國民體質監測活動,最高達標率及合格率分別為94.08%、73.43%。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74平方米,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增強了人民群眾幸福感。二、競技體育成效明顯
一是新增國際運動健將2人,國家級運動健將13人,3名短道速滑運動員考入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適齡運動員省隊輸送率為100%,7名七臺河籍運動員進入國家集訓隊,占比歷史最高。首次由我市教練員運動員組隊代表國家參加中日韓冬季青少年運動會和中俄冬季青少年運動會,獲得3枚金牌。2024年新增兩名世界冠軍,世界冠軍增至14人,新增冬青奧金牌2枚、世界級金牌7枚、亞冬會金牌1枚、國家級金牌23枚、省級以上獎牌270枚,是歷年來獎牌榮獲最多的年份。二是新增9所特色校,新建小學和市第二中學被選樹為黑龍江省體教融合示范點。保中學校、雙鶴小學依托完善的體育場館設施,實現陸地訓練與冰上訓練協同推進。第五小學、茄子河小學、第一小學、新建小學克服場地、時間等實際困難,將每周冰上訓練頻次提升至5次,學生運動技能水平顯著提升。聯合市教育局舉辦“奔跑吧·少年”系列活動30余次,市青少年業余體校參加全國籃校杯比賽獲第六名、中俄青少年籃球賽獲U10組亞軍,與社會體育團體聯合組建運動隊,大力發展羽毛球項目,聘請印尼教練來我市執教,全市項目布局不斷優化。三是“七臺河模式”不斷完善,制定《市短道速滑少兒業余體校教練員年度考核辦法》,選派4名體校教練員深入到特色校支教,強化體校隊伍建設,重組7支運動隊,輸送體系不斷優化,職業學院隊向市專業隊輸送4名優秀運動員。體校與七煤總醫院、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聯合建立醫療保障團隊,為運動員開通就醫康復綠色通道。市體校對上爭取70萬元的裝備投入到短道速滑特色校,補發了2016年以來的運動員獎金62.13萬元。社會力量全力支持體育事業發展,寶泰隆冰雪運動發展基金會全年支出教練員運動員獎勵等資金360余萬元,中石油七臺河分公司、農投集團為運動員教練員捐贈已形成常態化。
三、體育產業持續向好
一是體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積極對上爭取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2776萬元用于項目建設,短道速滑培訓基地已完成主體封頂,體育中心完成階段性改造,“三塊冰兩個館一基地”全國短道速滑賽訓基地即將形成。二是賽事經濟持續升溫,承辦2024-2025賽季中國杯短道速滑精英聯賽首站等7場國家級省級高水平賽事;承辦全國體育培訓班兩期;吸引北京、上海等11支短道速滑隊200余名運動員到我市轉訓集訓,帶動直接消費近兩千萬元。三是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完成796名運動員國家級、省級注冊工作,國家二級運動員審批59人次。深刻吸取各類重大安全事故教訓,開展20余次安全大檢查,全面排查治理體育場館、體校、體育經營場所安全隱患,全力保障體育行業安全穩定。全市體育彩票銷售穩步提升,截止2024年末,彩票銷售達1.5億元。
四、體育交流邁出新步伐
一是搶抓上合組織冰雪體育示范區機遇,打造面向上合組織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短道速滑項目合作的新平臺;與嘉興市體育局、清華附中嘉興學校、上海浦東新區飛揚冰上運動俱樂部以及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冰上速滑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舉辦兩期澳大利亞集訓交流營、中韓短道速滑邀請賽,形成跨區域合作培育青少年短道速滑后備人才新模式。二是邀請國家隊短道速滑主教練張晶及教練員團隊到我市參加賽事活動。多次邀請楊揚、王濛、范可新、劉秋宏等冬奧冠軍和世界冠軍返鄉參加公益活動,代言城市形象,助力短道速滑事業發展。新增“冠軍手印墻”地標性建筑,成為體育新景觀。
五、立體化宣傳矩陣提升知名度
以亞冬會為媒推介七臺河,央視新聞聯播對勃利體校運動員參加亞冬會開幕式展演報道近1分鐘;80余家媒體、百余個平臺聚焦亞冬會,“七臺河模式”、“奧運冠軍之城七臺河”等關鍵詞有關報道全網瀏覽量累計超6500萬次。一年來,備受新華社、央視媒體、人民日報等百余家媒體關注,宣傳報道我市體育工作及賽事活動,市體育局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視頻300余個,累計閱讀、播放、轉發量超4000萬次,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推進高質量發展”體育專場新聞發布會,擴大了七臺河美譽度和影響力。